保障小農的有機栽培權─對有機管理法令的修正努力

這些年在從事栽培的過程中,很多朋友問起,何不去申請有機驗證,我們也很想成為有「牌照的有機農民」,但限於資材規範的不合理,為了作物的健康,還是選擇了可以合理施肥的「無農藥栽培」,而非勉強去遷就不合理的法規。

但2007年的1月份,立法院通過了「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管理辦法」,除了資材管理辦法仍然不很實際,加工品的規範更是不合理,費用也高的嚇人,這份法令開始實行之後,以後可能只有有錢又有大面積土地的「農企業」才能申請「有機驗證」,而將來沒有得到驗證的農友,只要不慎標明了「有機」兩字,便會被處理6萬─30萬的罰鍰,同時,政府又大力鼓吹「要認明有驗證標章的才是真正有機產品」,沒能申請驗證的有機小農,信任度將倍受質疑,尋找通路會更辛苦。

溪底遙是幸運的,很多朋友信任我們,即使沒有驗證標章,仍然放心購買,但是有很多小農,同樣努力耕耘,卻因為法規的不合理,可能被剝奪繼續有機栽培的權力。因此我們和幾位對此議題很瞭解的專家前輩討論後,提出了以下的這份「修正意見」,並將開始努力的遊說政府部門,和更多的民間對話,以便發展出真正合理的有機農產品管理模式。

下面這篇文章很長,但是基本上將目前法規有問題的部分做了整理,是由台大園藝系前教授 鄭正勇博士,主婦聯盟合作社顧問林碧霞博士、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黃淑德、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共同提供,小非負責彙整,歡迎所有的朋友一起來關心與討論。

繼續閱讀

溪底遙學習農園對龍眼的想法

【如果有一棵龍眼樹】 住在山上的人,如果有一棵龍眼樹,就會得到很多。 龍眼很強壯,不太有病蟲害的困擾,山上落葉多,即使不特別補充肥份,土壤還是可以提供養分,讓龍眼完成開花結果的使命。 於是我們照著季節的順序,什麼也沒特別作,好處就一直上門。 … 繼續閱讀

龍眼樹,土地的好朋友

作者/倪正柱教授(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

龍眼是無患子科的常綠果樹,喜歡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樹形高大強健又耐貧瘠,台灣中南部山地種植很多。龍眼的果實甜美,花蜜可養蜂製上等的龍眼蜜,木材堅硬可供建築,尤其根部抓地力強,壽命又長,對水土保持有很好的功效。

繼續閱讀

龍眼的季節

文/馮小非

超級市場上什麼水果都有,加州來的青色無子葡萄可以邊讀雜誌邊吃,汁不沾手多麼優雅,吹著南洋風的熱帶水果猶如上妝的少女,粉嫩新鮮;北國的蘋果與梨子每一個都讓人垂涎欲滴,在這麼多的選擇當中,土色的龍眼雖是農曆七月時節的當季貨,看起來卻有點老氣,難怪今年連販仔都不愛來收,他們說,都市人現在不怎麼吃龍眼了,但是對鄉下人來說,龍眼不只看起來老,也真的是他們的老朋友,就算販仔不愛收,農曆七月仍是屬於龍眼的季節。

繼續閱讀

下午的龍眼市

文/馮小非

下午四點鐘,村子裡的龍眼市場聚著一群老農,站著的人端正,坐著的肅靜,彷彿為了什麼重要的理由,正要隆重的拍下一張紀念照。這樣的姿態維持了好久,始終沒聽見攝影師喊卡的聲音,倒是有人累了,換個姿勢站坐,轉身也不忘將眼睛定在看的見大路的位置,好像一不注意,就要錯過了重要的畫面。

繼續閱讀

龍眼的效果

消除水腫具神效(台北市立中醫院醫師 陳旺全) 做月湯水–龍眼肉生魚湯 補血安神滋補抗衰說龍眼

換了方向─溪底遙學習農園札記

2005.3 刊載於「荒野快報」第158期

文/馮小非

柳丁的產季結束了,樹身卸下一年重擔,看起來十分輕鬆。我們也趁此機會,為它們剪去過長過密的枝條,讓通風日照的情況更好。因為尚是初學者,我分配到的工作是拿著癒合劑,塗抹在每個修剪後的傷口。

繼續閱讀

學習務農

本文原刊載於誠品「好讀」雜誌2004年10月

文/馮小非

921地震後我到中寮,本來是辦社區報,後來參與地方重建及社區學園等工作。做了幾年之後,我發現地方上的人似乎對發展鄉村旅遊經濟比較積極,對農業反而十分消極。當然這與農產品長年價格低落有關,但我好奇,如果鄉村沒有以農業做為核心,本質上來說與其他區域有何不同?於是就開始往農業的方向走,剛開始僅是抱著想瞭解的心情,或者也想可以幫忙做點什麼,例如農產品銷售包裝之類的事情,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學習照顧果樹,學習務農。

繼續閱讀

在中寮相遇

本文轉載自:全景傳播基金會

⊙黃淑梅(口述) 廖德明 整理

1999年10月,大地震後的永平街上穿梭著怪手、軍人,忙著清理有如戰爭後的場景,我帶著攝影機進入中寮,像所有其他外來協助者一樣,摸索找尋「投入」的現場。攝影機追逐著永平街上的斷垣殘壁,搶拍著茫然失神的村民混亂的生活,兩個月後,永平街不見了!震倒的房子被清理一空,組合屋也蓋起來了,流離失所的災民暫時有了棲身的地方,『接下來呢?該拍什麼?』空盪盪的場景裡我赫然驚見,密密麻麻有如蛛網般的高壓電塔,像鬼魅般矗立在田間,那種景象猶如一種「無形的地震」,吸引著我的鏡頭。

繼續閱讀

農業轉型–災區莊稼人歡喜看未來

本文轉載自:新台灣新聞週刊第291期

作者:陳乃菁

「老農民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土地還會有價值,能被再度利用……,看到自己的農地因為失去經濟價值,或是因為後繼無人而必須廢棄,他們也很傷心。」台灣即將進入WTO,遭受衝擊最大的,就是與土地息息相關的傳統農業。「與其被動地等待政府的輔導,不如自己也想出一條適合地方的出路。」

繼續閱讀

這是阮家-中寮鄉仙樂社區家戶空間改造

本文轉載自:魅力新故鄉電子報 0010 期

作者: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研究員何貞青

位於南投縣中寮鄉的仙樂社區,是傳統的農村,災後經由全盟協助成立的中寮鄉親工作站推動下,進行一系列家園再造的重建工作。包括「注入活水——福盛圳復活計劃」,召集村裡的老前輩重新修築水圳圳路,活絡了日益老化的社區;還有布工房的設置,也為婦女開創一種新產業的可能性;種種規劃讓社區注入希望與活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