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型–災區莊稼人歡喜看未來

本文轉載自:新台灣新聞週刊第291期

作者:陳乃菁

「老農民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土地還會有價值,能被再度利用……,看到自己的農地因為失去經濟價值,或是因為後繼無人而必須廢棄,他們也很傷心。」台灣即將進入WTO,遭受衝擊最大的,就是與土地息息相關的傳統農業。「與其被動地等待政府的輔導,不如自己也想出一條適合地方的出路。」


在南中寮八仙村中長大的廖學堂,地震後為協助重建而加入中寮鄉親工作站,工作站目前仍暫時設於組合屋中,自成一個小型社區的組合屋群後面,則是好幾甲種有各類果樹與蔬菜的農地;然而,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農地,已呈現荒廢的狀態,許多原本種滿作物的土地,因乏人照顧而被藤蔓層層包裹掩蓋,曾經是農民賴以養家活口的果樹,便任由其生長、腐爛。「以前的農民,很有日本精神,是很認真的在照顧自己的每一吋田地,可是做到七十多歲了,卻才發現那種埋頭苦耕的方式,並沒有讓自己的生活更好,反而越來越糟。」於是,廖學堂與一些年輕的中寮人開始努力思考,要如何再度有效利用農地,改善農民的生活,甚至讓原本外流的年輕人口重新回到家鄉創業。

休閒農業 形成觀光資源

「台灣農民的生活不一定只能是傳統、苦情的,從事農業其實是非常有尊嚴的工作,也能創造出很多變化。」「光是依賴政府補助,沒看到經濟發展的新機會,總是會覺得很不踏實,很空虛。」為了尋找自己家鄉農業轉型的契機,工作站有了一個初步的藍圖,想要將位於工作站後面那一大片農地,規劃為「學習農園」。廖學堂解釋,學習農園中,希望能將部分農地以三百坪為一單位,出租給外地團體,讓認租人自己經營農地,在農地上種植作物,一方面親身體驗作物四季的生長過程,感受學習農村的自然生活,一方面也能與當地農民互通有無,建立直接的農作物銷售管道;至於出租地的管理,則會與當地地主一同設計出合理的方式,定出學園公約。廖學堂說,學習農園中,除了出租農地外,也會規劃出自然生態學習區及多項提供休閒功能的硬體設備,以吸引外地人進入南中寮觀光,間接推銷當地農產。

「目前,學習農園尚在初步開發階段,還必須與居民地主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在辦家家酒。」家中世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廖學堂,曾經在外地唸書工作多年,然而最後仍選擇回到家鄉,參與社區事務,想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土地,「如果我們不先想辦法創造自己的文化,為農業想出新的發展,這塊土地就會逐漸死掉了,也吸引不了年輕人回來延續地方的生命。」

除了讓傳統農地再利用,新型農作物的培植,也成為許多農業區配合轉型政策的熱門辦法,例如北中寮地區,就正籌畫發展以藥用植物為主題的「養生文化園區」。「以前就有很多當地人因為興趣,嘗試種植培育許多本土藥用植物,甚至在自己家中,還會有一本祖傳的紀錄,解釋各類藥用植物的培育方法和用途。」有了過去種植的經驗和基礎,居住在北中寮中社區工作者,開始連結當地有意願的居民,在建築系教授與藥用植物栽植老師的指導下,規劃出具體的路線與園區建築設計,「像休閒藥浴、藥療、新鮮藥草茶等,都是可以從藥用植物中開發出來的資產。我們絕對無法單憑園區與中藥市場競爭,但我們可以利用藥用植物,形成當地重要的農業觀光資源。」中寮鄉親社區報的陳卉怡表示,以藥用植物配合民宿、農場等觀光資源,打出健康養生的口號,是當地農民自己提出的想法,目前當地已聘請專業老師教授藥用植物的課程,讓沒有種植經驗的農民也可以加入農業轉型。

田園生活 都市人的最愛

陳卉怡說,除了藥用植物的種植,園區之建築設計更是養生園區重要的一環,目前位於北中寮龍安村的龍眼林社區學園中,早已有木工建築課程的教授,未來當地居民可以在自己的庭園中,配合共同討論出的設計方向,建蓋小型養生植物園。「很多在都市工作的人,休閒時,真正需要的是全身的放鬆和健康,而不是到觀光景點和大家人擠人的,那更緊張。」最初提出這個構想的居民吳基任說,因為中寮自己缺乏觀光資源,所以就得自己創造出觀光資源,而養生植物園區的概念,不只是種植藥用植物就行,還得把北中寮其餘觀光資源與社區計劃一一整合進來,整個計劃才算完成。

「想想看,讓觀光客進來泡杯藥草茶,洗洗藥草浴,住我們當地人的民宿,感受農村風光和人情味,還有我們的果樹啦、農場啦……,這一切,想起來很美,可是,在這之前,該有多辛苦,多長的路要鋪,要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