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事大世界

今天(4/7)和學堂兄聊天,聊到雖然我們常聊天,但我們每次聊,屬於閒聊,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我們聊天更有累積性?


例如找個主題來談,於是,我們談到了以鳳梨為主軸來談,而且不只是空談,要約每個禮拜一次去鳳梨園草,而且在鳳梨園鋤草的過程中,來深刻觀察鳳梨的生長狀況,而每週一次即可,是為了計劃實行的容易達成,以便於更進一步來完成下一步,不空談,不設定華而不實的目標。

而後來和學堂談到在名間有一位MOA農法栽培鳳梨的農民,學堂去過兩三次,我們可以去拜訪他,不過,希望以分享的方式,而不是去只是索討,更好的是我們可以帶我們的成果和其他農民分享,這樣更好。

其實,學堂繼續說:「一般農民你說他真的了解什麼,問他他也可能會說做法,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做怎麼樣的處理,但真正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有沒有一整套的講法能夠把這些做法串在一起,對很農民人來說,其實很難,打破沙鍋紋到底,有時候要看狀況。」

這引起了我深一度的思考,其實,求學問的功能正是如此啊!農民靠經驗種東西,是一種千百年來的狀況,問他為什麼,其實也很難回答。

我這個研究生,要研究的到底是啥?還不是把很多經驗都能夠有原則的總結,形成一整套圓融的拳法,不再是見招拆招,這叫做有學問的人。而有學問,就更能掌控事物的脈動,求學問是讓人自由的方法。

這道理我不懂嗎?嘴巴不知講過多少次,和別人不知說教過多少次,而這次,在普遍存在的農業技術中,我又再次的體驗。似乎是發現新知般的體驗。

其實,做農的過程中,很多哲理可以被發現,因為,農事是相對簡單而又完整的過程,在這相對簡單而又完整的過程中,能夠體會更為複雜的社會、組織運作現象,為更為複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一個初步的模型。

哲理,就在踏實的勞動實作中;幸福,洋溢在我的每一次的參與中。

在〈小農事大世界〉中有 3 則留言

  1. 梅涵寫的這些對話,的確是農業的核心,溪底遙一直沒有正式向大家介紹梅涵,實在很不好意思,在欣儀把正式介紹文章寫好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囉。

    梅涵是中興大學園藝系畢業,現在繼續讀中興農推所,他一方面對有機栽培有興趣,也有實做經驗,另方面也一直在做兒童課輔的工作。

    今年我們邀請梅涵來這裡,主要有兩件事情,一個是陪伴農民一起學習有機栽培,另外就是用菜園教學的方式,帶幾名中寮的小孩在這裡自然學習。

    梅涵的思路很細,也善很樂於溝通和分享,能有這個夥伴加入,大家都有很舒服的感覺。

    其他的,就讓欣儀正式的介紹囉。

    回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