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他是我的故鄉–文/阿朱

在台北敦南誠品看完「在中寮相遇」,心情是複雜、激動與感動的,對於裡面的影像、地名、人物似陌生又熟悉,因為片中記錄的廖學堂是我的小舅舅。

在這片土地上三十年頭,中寮對我而言,我知道他是我的故鄉,但卻是一個逢年過節才會回去的地方,由於爸媽早在三十幾年前到台北打拼討生活,於是我也在台北長大。從小到大,我對中寮的記憶就是,過年時回阿公家領紅包的圖像,家人相聚歡喜聊天之餘,常聽到阿公哀嘆今年柳丁一斤四、五元….敗市….賣不到好價錢,作農人的無奈。直到今天的影像,才重新銜接串連起的一段段零碎的記憶與故事。 最直接的感慨是,莫過於阿公對於小舅的不肯定,如同片中所呈現的,阿公對於小舅投入重建,修復水圳,一直是不看好,認為小舅正事不做,沒有出息。對於阿公根深蒂固的傳統框架,我心裡雖總會為小舅抱不平,但好像很難表達什麼具體支持。然而,看著紀錄片中一切,我更清楚小舅在做什麼了,包括後續現在的溪底遙學習農園,有機柳丁的栽培,真是想為小舅喝采,跟他說聲:我以你為榮。


另一部份是,片子放沒多久,看到喻教授用國語跟說明都市計畫規劃構想,有居民幫忙翻譯那幕,我就流淚了。常常聽小舅說他對喻教授的感念,但我只知道喻教授花了很多心力投入中寮重建,卻不是很能理解其中深刻的情感脈絡。直到看到那兒,我就懂了,感動的是,一個人完全不會說台語,卻憑著一股熱忱與使命,從台北舟車往返義務地投入重建工作。而更衝擊著我的,更是我本身位置的回觀。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我常會感到文化差異,例如:台語VS國語、都市VS鄉村、老人VS年輕人、學術專業VS實務行動,有時候我覺得那個隔閡大的難以理解與跨越,於是放棄,選擇熟悉的工作對象與場域。然而在片中,我卻看到這些隔閡,因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逐漸消弭,為了願景共同擦出美好的火花。那我呢?我能做些什麼?我要做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底迴盪著….

想對淑梅說,謝謝你把這一切記錄下來,讓我有機會再與中寮相遇,921前曾在文山社大上過妳紀錄片的課,再到今天看這部影片,總覺得人生的際遇很奇妙。5個小時40分鐘的片長,老實說也曾教我卻步,但看完我能夠懂得妳想要傳達的故事,況且要把那複雜的都市更新脈絡說清楚,我想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真的不沈悶。而現場滿滿的觀眾,更讓我感受到影像的力量,謝謝這部紀錄片,大家有了相遇對話的機會。

PS也謝謝全景「豐厚」的小禮,幸運抽到時,真是欣喜。鼓勵大家多多支持之後巡迴場次

在〈我知道他是我的故鄉–文/阿朱〉中有 1 則留言

  1. 幾天前,小非轉寄她看到阿朱的文章給我們,

    因此在詢問阿朱與淑梅後,轉載到溪底遙的網站上來。

    謝謝阿朱跟淑梅願意讓我們轉載,

    也希望知道這個訊息的朋友們,

    請多多去捧場看這部好看的紀錄片喔!

    回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