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巧克力禍心

下面這篇書介(包含書籍內容之局部摘要),是在農村再生條例群組中,丘延亮老師貼來與大家分享的。這本幾乎以生命冒險採訪的書籍,揭露了甜蜜巧克力背後的暴力,還有非洲孩子們的悲劇,看了令人鼻酸。經丘老師同意,轉載於此,和溪底遙的朋友們分享。

巧克力的苦澀原味

文:賴守誠(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巧克力甜蜜、美味、香濃、歡愉的文化史早已被綿密述說,然而,巧克力壓榨、剝削、貪婪、腐化的政治史卻仍有待完善編撰。《巧克力禍心》正是這樣一本填補知識缺口的巧克力文化政治史與豐富現實體認的可可社會經濟傳記。

作者通過詳細的考察研究與親身實地調查,揭露巧克力背後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自從三百年前,西班牙人將可可引入歐洲後,特權階層獨有的奢侈享受就逐步擴展成為普及大眾的甜食商品。

本書以探索調查的筆觸勇敢指陳,日漸成為全球甜美食品代表的巧克力,其多方掩飾的幕後「真相」,是在西方各國政府與跨國大型企業的共謀主導下,由無可計數、代代接續、如奴隸或童工般的農業勞動者,以其血汗與悲慘所書寫而成的一部辛酸史。


宗教、政治、巧克力

對宗教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頗為訝異的發現,西方教會之所以對可可製作的祕方密切關注,其藉此獲致財富累積壟斷的意圖,實遠勝其對宗教福音傳播的實踐。

這不是特例,數百年來,環繞可可所形成的各式軍事、政治、經濟與文化鬥爭,其焦點多集中在土地生產所有權的爭奪或是農業產出鉅額利益的控制。所有跟生產可可有關人事物的醜惡、腐化、歧視與貪婪,也泰半源自於此。

源自於對非洲殖民歷史經驗的相對陌生,臺灣讀者經常會對同樣是戰後發展計畫援助對象的諸多非洲國家,其愈是引入國際發展資源,卻愈見依賴、停滯、落後的慘況,充滿疑惑與不解。

然而,正如美國總統甘乃迪所言:「援助外國,是美國維持權威地位與控制世界的方法」。本書通過生產可可的國家,針對其區域社經文化脈絡的詳細描繪與當地生存壓力的娓娓道來,讓我們明瞭,何以奴隸與童工仍舊頑強的存在於我們所身處的後殖民社會,而未曾從已然進入全球消費階段的資本主義系統中消失。

當奈文森(Henry Wood Nevinson)百年前在《哈潑月刊》(Harper’s€Monthly)執筆為文,揭露當時正朝向資本密集化大步邁進的巧克力產業的醜惡黑幕時,「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這也是本書作者自我期許的文類定位──的先行者已經對西方食品產業的不義惡行展開震動人心的披露。

「調查報導」新聞類型,強調新聞價值不僅在報導事實的真相,捕捉事發當時的動人心魄,更在闡發事件的意義,進而能夠與歷史的開展交相輝映。本書通過傑出揭密記者奇斐爾(Guy-Andr€?Kieffer)之死的追蹤探查,提醒我們:作為傳播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導,新聞工作者是通過各方勢力的均衡與多方形勢的掌握,逐步逼近「真實」,進而建構「真相」,揪出濫權惡質的壞勢力。

此外,縱覽本書,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發自真誠或出於至善的濟貧扶弱行動方案(如「有機栽植」與「公平交易」等),西方現代性的框架基礎,仍然是諸多有心人士未能多加反思的慣念(doxa)──如,傳統習性的拋棄、契約文件的強制、登錄稽核的確立、透明會計的導入等。

這一切似乎意指:唯有破除陳規陋習的蒙昧,致力習得西方現代進步的價值法則與運作技巧,廣大的弱勢農民方才可能脫貧自立、展現合宜得體的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引用《財星》雜誌報導,告訴我們:農產企業是「全球最受操弄的產業」。跨國食品市場具有高度壟斷的性格,屈指可數的巨型食品集團,全盤控制著可可的生產、收購、流通與加工、零售的獲利運轉。

全球幾近一半的可可產量,皆來自潮濕的西非叢林之中,但是,令人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可可農夫卻是買不起也吃不到巧克力。採摘可可果的手與取得巧克力棒的手,此兩者之間既深又廣的距離與鴻溝,正標示著我們所共同身處的世界其裂痕與不平,實仍巨大而難以想像。

《巧克力禍心》書摘:他們把重病童工,扔到外面的農地裡等死  

葉子底下,是一名孩子的身體。

這個孩子病了,褲子上沾滿排泄物。

於是,他們便把他扔到外面的農地裡等死……

(全球許多巧克力大廠、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巧克力原料(可可),是經由奴役非洲童工取得的!)

瑪柯由於外交人員的身分使然,以致本身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所以他委託旅居當地的馬里人,針對童工的謠言,進行調查;最後,他建立了一個線人網絡,網羅了「可可小徑養護員」、牧羊人、佃農與自耕農等。當然,其中有馬里人,也有布吉納法索人。

瑪柯經由這個線人網絡得知,事實上,很多人十分清楚內情為何;更有提供消息的人,甚至親眼目睹虐待情事。當調查逐步深化,越來越多線人所帶回的情報內容,情節無不悲慘駭人。

於是,瑪柯相信,的確有一群童工正在當地工作,而且勞動條件惡劣至極。

他捏造了幾個藉口,以便能拜訪可可農人。然後,與他們的談話當中,不經意地詢問幾個有關馬里的季節性工人問題。諸如他們的工作表現如何?生活安好與否?說穿了,就是一般政府人員所會問到的問題。有些農人告訴總領事,農場上的童工,都是跟著自己家人一起工作的,再不,也都是親戚。這不是不可能,因為,以農為生的大家族的孩童,經常會跟在大人旁邊一起工作。

另外,有一些農人則是公開承認,他們付錢給這些童工——這又是怎麼一回事?不管是誰運送工人過來,農人都會支付該位人士一定的報酬。接著,農人藉由工人的勞動生產,賺回原先支付出去的費用。一旦原先的花費都回本後,農人就會開始支付薪資給工人——意指如果收成後,在經過可可商人系統性的價格操弄下,仍有足夠的錢可供分配,工人才能真正獲得薪水。

不過,瑪柯心知肚明,沒有家人在旁照顧,這些小孩所應得的利益,只能任憑農人擺布。以他對人性與可可這兩者之間的理解,最有可能的情況,應該是,即使有童工獲得若干工資,那也是屈指可數。

瑪柯詢問,是否能夠跟這些孩童聊上幾句。當對方拒絕時,瑪柯立即運用他的外交特權,並且要求象牙海岸的警方陪同前往處理。一開始,象國政府極不願意配合。而瑪柯亦懷疑,許多警察在等著他送上賄款。但是,經過幾次無預警的訪視後,連警察也親眼見到這幅天地不容的景象。

有時候,只要小孩看見警察,就會立刻四處奔逃。這些孩子,早已事先被警告,警方很可能會前來逮捕他們;如果看到警察,要立刻逃走,以免被拘禁起來、遭受嚴刑拷打。不過,消息後來逐漸在小孩們之間傳開。他們聽說,有一位勇敢的馬里官員,正想盡辦法來解救他們。於是,慢慢地這些孩子,也開始訴說自己的遭遇。

關於兒童奴隸的許多細節,都是瑪柯告訴我的。此外,不僅其他消息來源證明確有其事,甚至連警方的檔案紀錄,也都證實瑪柯所言不假。我們在豪華大飯店的談話途中,瑪柯從他椅子旁,拉出一只沉重的大袋子。他帶來好幾本相簿,一本本皆經過細心編排、並貼上標籤註記。它可以算是一疊家庭回憶紀念冊,裡頭的文件內容,更是瑪柯在農場所發現的種種實況之書面證據。

一張張照片,讓人驚駭莫名。一頁翻過一頁,皆是一群群灰頭土臉、驚嚇過度的兒童影像。個個衣裝單薄、雙腳赤裸;在其失去笑容的臉上,那顯露出來的悲痛創傷,在在證明了,此前外交官所講述的故事,乃非虛構。

照片裡的許多男孩,年齡由十歲至十八歲不等;其中,還有幾十張照片的焦點,皆對準了年幼孩童的肩膀、背部上尚未癒合的爛瘡傷口。關於傷痕來源,是遭受毒打還是背負重物所致,令人難以判別。不過,這些潰爛的傷口,全部都沒有接受治療及處理。

在瑪柯發現這些男孩前,大多數都已經待在農場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最令瑪柯痛徹心扉的一次經驗是,當他尋獲其中一位男孩時,男孩早已奄奄一息。「我看見,一堆樹葉底下,彷彿藏著什麼東西似的。一開始,我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葉子底下,是一名孩子的身體。這個孩子病了,褲子上沾滿排泄物。於是,他們便把他扔到外面的農地裡等死。」

瑪柯說,到目前為止,他只救出一部分的年幼童工;他深信,當時所沒辦法尋獲的許多孩子,至今,都很可能還在那裡受苦。不過,被尋獲的兒童,如今都已安然返家。這些孩子所經歷的慘痛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之中,也駐足在瑪柯的心底。

……………………………………………………………………………………………………….

《巧克力禍心》作者:卡蘿‧歐芙

★大膽揭發巧克力工業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甘冒生命危險,深入巧克力原料-可可粉產區,為世人揭發令人震驚的黑暗事實!

★榮獲2005年達弗書獎(Dafoe Book Prize)!

★入圍國家商業書獎(National Business Book Award)決選名單。

★入圍作家信託獎(Writers’ Trust)與柯恩政治寫作獎之決選名單。

臺灣商務印書館˙4月1日上市

在〈【好書分享】巧克力禍心〉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