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知」害蟲剋星~螳螂 960419

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新聞稿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開發完成螳螂的量產技術並可技術移轉。目前該場飼養的種類為闊腹螳螂,對於蝗蟲、蛾類及蠅類的防治均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未來在有機農業及生態保育應用上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螳螂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為不完全變態之昆蟲。屬於螳螂目螳螂科,全世界有400屬,1,800種。螳螂具咀嚼式口器,前足特化成鐮刀形,常作祈禱狀,因此又稱祈禱蟲。捕食獵物時,選擇最佳距離與時機,運用其鐮刀足捕捉獵物。


螳螂生活於平地或低海拔地區,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捕食期長達4、5個月,初孵化若蟲,可以果蠅餵食,3齡後可以蒼蠅為食餌,亦可以鱗翅目幼蟲、蟋蟀及麵包蟲等代替。若蟲經過6、7次脫皮後變為成蟲。交尾時間為2~5小時,每隻雌蟲可產3~5個卵囊,每個卵囊內約可孵出100~200餘隻小螳螂。

剛產出的卵囊具黏稠性,遇空氣後漸漸變硬,以保護卵粒。因此採集卵囊時,不可剝開,以免導致卵無法孵化。由於螳螂具有繁殖力強、捕食量大及食性廣的特性,在生物防治上深具發展潛力。

螳螂由於飼育簡單且取材容易,捕食害蟲種類廣,只要是活體,皆可當食餌,除可當天敵防治害蟲外,也很適合作為生態教育的資材。有關螳螂的生態知識及飼養技術等相關問題,該場非常樂意協助。

行政院農業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連 絡 人:吳春美助理研究員(037)991025轉17

      章加寶秘書   (037)222111轉205

發佈留言